几个 GTD 类软件对比
Apple 自带:提醒事项 / Reminder
如果把 GTD 应用视作一套对生活事件的筛选、透视和组织语法,那么提醒事项从逻辑层面就是残废的。因为它没有「项目」这一概念——它的列表无法执行「完成」操作,这绝不仅是操作层面不方便这么简单,而是意味着提醒事项的整个逻辑都只是「包含用户之后要做的事项的几个无限长的单子」,本质上跟一个纸质笔记本没什么区别:记下事项,在某天打勾,完事。
而这恰恰很好地体现了 Apple 在自带软件设计上的克制风格:reminder 嘛,它最核心的意义不就是做个提醒?
things3
如果想要理解上文所谓「组织」,我们就有必要看一看 things3,这款易用度和专业性兼备的 Apple 平台 GTD 大佬级应用。
在最简洁的层面上,我们要做的事可以用两个维度定位:
时空定位——它在物理世界中实际发生的位置;意义定位——它属于哪个更大的生活规划的序列。
前者不必多说,只要是 GTD 类应用都有时间属性,提醒事项等还进一步增加了地理属性,which is 强于 things3;然而在事件归属的定位上,提醒事项由于只具备与 things「领域」相当的无限式「列表」,就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透视——这里的有效,我指的是「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契」。
例如小明「每天早上背单词」,是为了「准备期末英语考试」——我们的细分行动,总是为了某个具体的有期限的目标,而如果用提醒事项,这一行动就只能放在类似「学习」「自我提升」这种空泛的集合里。
因此所谓「项目」结构的必要性在于,人们的确就是以这种思维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并追求幸福的。things3 满足了这种思维和实践的需求,提醒事项则无能为力。
同时,以 things 为例也可以说明一点,所谓「项目」结构并非只是给列表一个「完成」选项这么简单,它从根源上定义了整个软件的各处设计——magic button 及「日志簿」对添加任务和项目两种类型的一视同仁、任务和项目之间的便捷转换,等等。
看似微小,但实际上正是这些细节在使用过程中塑造了我们的心智,亦即对 GTD 流程的理解。
而这,才是 GTD 软件自始至终最重要的东西:如何让用户接受自己对 GTD 或说「规划与做事」的理解。
提醒事项的加强版:滴答清单
滴答清单是一个如此特别的存在:它功能繁多而细致,塞进了笔记、番茄钟、日历视图乃至四象限等各种用得着用不着的东西,堪称强大;另一方面,如按上文所述,它甚至都算不上一个合格的 GTD 应用——因为它同样缺少对「项目」的聚焦。
在这个意义上,我称其为提醒事项的加强版——也就是纸质记事本的加强版的加强版。
混进了异类:Workflowy
我很喜欢 Workflowy,并且越来越觉得,互联网上对它的吹捧还是太保守了。
Workflowy 的每一个节点天生就是待办事项;节点可添加日期属性和标签;支持高级搜索语法,且可以固定搜索(类似印象笔记);双链及嵌入(mirror 功能)。具备这四点,就不只是 GTD 的问题了——你想用它构建什么都可以。
它目前唯一的缺点,还是移动端优化不够,连基本的通知提醒都没有。这个放在最后才说似乎有点滑稽,但说实话,我并不觉得「提醒」是 GTD 应用必备的素质——广受赞誉的 Taskpaper 就也要假借其他软件之手才能实现。
还是那句话:一切 GTD 软件,实质上都是一种理解、透视和组织自己生活的语法,仅此而已。